你知道嗎?凹印自身的特點決定了你的成品率,改也改不掉
以下內容來自華印軟包裝 微信公眾訂閱號:rb3602000
【摘要】凹印以印刷精美、墨色厚實、印版耐印率高著稱,凹印產品涵蓋出版印刷、包裝印刷甚至人民幣、郵票等有價票券印刷等領域。本文是一位行業(yè)資深人士根據(jù)自身經(jīng)驗,針對輪轉凹印,詳細分析其印刷特點帶來成本消耗問題。
【正文】
凹印機的特點帶來的缺陷
凹印在成品率方面同其他印刷方式相比有著明顯的不足。同樣為輪轉方式的薄膜印刷,機組式凹印機的損耗為6%~7%,而衛(wèi)星式柔印機的損耗僅為1%~2%,差異之大令人震驚。即使同為機組式輪轉印刷方式,由于紙路長短的關系,凹印機比柔印機的損耗也要高許多,僅換卷一項而言,雖然都需要2~3個 紙路的損耗,但由于凹印機的紙路明顯比柔印機的紙路要長,所以損耗就要高出不少。這還不包括由于凹印的印刷壓力是各種印刷方式中最大的,因此凹印機各色組 在機械同步速度上的損失也是最大的,由此造成凹印在套印不準上存在大量損失;同時,也不包括凹印由于上墨方式的影響,刀絲(或稱刀線)只能暫時解決但無法 永遠消除而造成的質量損耗。
實例:凹印軟包裝企業(yè)損耗數(shù)據(jù)
一家2007年銷售額超過4億元的上市凹印軟包裝企業(yè)對其生產的OPP標簽的損耗進行分類統(tǒng)計,不計印刷時的邊絲,損耗為5.4%。該類標簽產品在珠光膜上表印,印刷完成后分切成卷就可出貨,因此這5.4%的損耗主要就是換卷損耗和印刷品在套準誤差、刀絲等印刷質量問題上的損耗。
另一家年銷售額近6000萬元的凹印軟包裝企業(yè)的損耗數(shù)據(jù):印刷工序(8~10色)的損耗要求為6%,復合工序為1.2%,分切工序為0.3%,制袋工序為2%。這是公司管理層下達的指標,實際上印刷工序的損耗還無法完全達到要求。盡管各凹印企業(yè)在管理上有所差異,但在印刷工序的質量損耗上大致是相同的(不計邊絲)。經(jīng)過10多年的攻關,凹印工藝6%~7%的損耗似乎已降到了極點,難以再降下去了,凹印成品率的提升存在瓶頸。
凹印固有特點帶來的故障難以消除
為了提高成品率,凹印企業(yè)確實已盡了最大的努力,如將印刷門幅放寬,有一家凹印企業(yè),4~5臺凹印機的幅寬都在1600mm, 為的是節(jié)約邊絲損耗,以提高成品率。其實凹印機門幅越寬,其承印材料寬度兩端在套準上越難控制,印刷時套準誤差越大。凹印企業(yè)雖然不斷地進行設備更新、加 強培訓,然而成品率提升見效不大。這在原材料價格居高不下的今天,對凹印企業(yè)的經(jīng)營者來說,實在是一個難以克服的障礙。
凹 印上述質量問題的產生同其印刷工藝上固有的缺陷有關,但遺憾的是,不少同行還沒有意識到這點,對于印刷過程中存在的如此大的損耗,往往歸罪于一線操作人員 的技藝不精或責任心不強。在制定印刷工藝時,管理部門無法細化,只能寄希望于一線凹印機長的現(xiàn)場處理能力,而一線操作人員由于學識水平的局限性,充其量只 能依靠以往一些不完整的經(jīng)驗。因此就形成了目前凹印工藝控制的尷尬局面:上面放棄領導,下面無所適從。軟包裝行業(yè)的成品率普遍達不到90%,有些軟包裝企業(yè)的成品率甚至更低。既然凹印質量問題的存在有其必然性,那么徹底解決其問題只有從其他工藝中吸取經(jīng)驗,改善或改造凹印工藝本身。
江蘇申凱包裝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,公司注冊資本8000萬RMB,天交所上市企業(yè),,股權代碼000057,高新技術企業(yè),公司總投資超過2.1億RMB,擁有20000余平方米普包廠區(qū);擁有13000平方米的藥包廠區(qū), 11000平方米的辦公面積。公司擁有二位行業(yè)頂尖研發(fā)博士,每年新增超過100多個專利,專業(yè)生產食品包裝膜(袋)、藥用包裝膜(袋)、化工包裝膜(袋)、電子監(jiān)管碼防偽包裝等各類彩印復合包裝膜(袋)?,F(xiàn)位于無錫新區(qū)碩放中通路99號,毗鄰上海車程2小時內。
文章轉自 http://rbz.3602000.com